咨询、投诉服务热线:400—800—888

您现在的位置: >罗甸旅游网 > 走进罗甸 > 正文
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

罗甸概况

日期:1970-01-01   来源:  作者:  编辑:

\


  一、基本县情

  罗甸县位于贵州南部红水河畔,北连惠水、长顺县,西邻紫云、望谟县,东北与平塘县接壤,南与广西天峨、乐业两县隔红水河相望,县城距省会贵阳168公里,距州府都匀187公里。1951年3月23日罗甸解放,3月24日成立罗甸县人民政府,隶属贵阳专区。1954年6月26日,罗甸县人民政府改称为罗甸县布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5年11月5日,罗甸县布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改称罗甸布依族自治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5月,罗甸改属安顺专区管辖。同年8月8日,罗甸改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同时取消布依族自治县名,更名为罗甸县。

  罗甸国土面积3015.8平方公里,是黔南州国土面积最大的县,耕地总面积25.7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89亩,属新阶段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2014年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前辖26个乡(镇)273个村(社区)委会,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辖9个乡(镇)182个村(社区)委会,总人口34.5万人,农业人口31.93人,全县有27个民族,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9%。按国家新的脱贫标准2736元,目前还有100个贫困村9.15万人贫困人口。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早、秋迟、夏长、冬短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9.6℃,年均降雨量1335毫米,无霜期长达335天,素有“天然温室”之称,是全国“菜篮子”生产县,贵州水(干)果、蔬菜主产区之一,蔬菜、脐橙、火龙果等农产品扬名省内外。境内矿产、水能资源丰富,大理石等矿产储量大、易开采,特别是新发现的罗甸玉,品质可媲美新疆和田玉。民族风情古朴浓郁,风景名胜集灵秀之水、雄浑之山、奇异之石于一体,是养生度假、冬季避寒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举措

  近年来,我县在省、州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和“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坚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大战略,突破交通、水利、人才三大瓶颈,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三大民生”的总体思路,努力克服区位条件较差、发展基础薄弱、民生欠账较多等困难,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枢纽三基地”(贵州南部交通枢纽,新型工业基地、粤港澳鲜活农产品基地、健康养生基地),不断激发工作动力和创造活力,全县呈现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立足优势抓工业,打造贵州新型工业基地。在工业发展上,紧扣省定“五张名片”和“五大新兴产业”,围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主业,吸引配套”的定位,以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形成“一区四园”(即:罗甸县工业园区,含县城医药轻工产业园、边阳工业园、逢亭硅系循环经济工业园、沫阳新型建材产业园)发展格局,突出打造民族医药、水电开发、玉石加工、硅系产品、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重点抓城建,打造南亚热带湖滨山水园林城市。在城镇建设上,不贪大求洋、千篇一律,围绕“山水湖城·玉都罗甸”的城市形象定位,整合扶贫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重点抓好“一城两区”(县城和边阳产城互动区、红水河临港经济区)建设,实施“产城互动、以产兴城”,力争三年再造一座罗甸新城。

  (三)突出特色抓农业,打造贵州山地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县。在农业发展上,充分利用气候、土地、水域等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突出抓好“菜、果、药、渔、茶、林”六大主导产业,打造贵州山地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县,增加群众收入。

  (四)突出旅游抓三产,打造冬季最佳旅游目的地。依托暖冬气候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借助“长寿之乡”品牌效应,围绕深度旅游、体验旅游,在吃住游乐购上做足文章,大力发展旅游地产、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第三产业,着力把罗甸打造成冬季最佳旅游目的地和健康养生基地。

  三、2014年及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一)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201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82亿元,同比增长15.6%,比2012年增长49.5%;固定资产投资65.23亿元,同比增长30.19%,比2012年增长7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8亿元,同比增长13.3%,比2012年增长28.7%;财政总收入5.58亿元,同比增长20%,比2012年增长54.5%;地方财政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3.57%,比2012年增长1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7.92亿元,同比增长35.77%,比2012年增长109.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502元,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26.5%,比2012年增长66.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比重从2012年的23.1:39.02:37.88调整为24.55:34.96:40.49。2013年我县增比进位综合排位在全省列第47位,比2012年跃升40位,实现了较大突破;2014年增比进位排全省非经济强县第34位,在同步小康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56亿元,同比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同比增长249.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03亿元,同比增长71.79%;工业增加值4.58亿元,同比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同比增长12.9%;财政总收入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35.2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031万元,同比增长4.2%;旅游总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3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28人,同比增长5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3元,同比增长26.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4元,同比增长15.1%。

  四、工作特色和亮点

  (一)敢于改革创新。一是整合扶贫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引导群众进镇集中建房,集约用地,聚集发展。二是实行“先办厂,后配置矿权”,避免“圈而不探、占而不采”现象发生。三是大力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改革,国库直接支付比例达90%。四是搭建3+1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积极探索创新债券、租赁及PPP等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题。五是引入社会资本办学、办医和政府向社会购买教育、文化、保洁服务等改革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二)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罗甸年平均气温19.6℃,无霜期达335天,素有“天然温室”之称,是蔬菜、火龙果、脐橙等特色农产品和艾纳香等中药材的主产地。2014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1.21万亩,火龙果6万亩,脐橙7.55万亩,艾纳香5.5万亩。罗甸县是“全国蔬菜生产先进县”、“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农业标准化基地县”,罗甸蔬菜畅销粤港澳、北京、四川、重庆等地,辣椒、西红柿、茄子、黄瓜、南瓜、四季豆、豇豆等7个品种获得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罗甸火龙果有紫红龙、粉红龙和晶红龙三个品种,主要以紫红龙为主,在2007年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于2013年12月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罗甸艾纳香富含左旋龙脑,价格较右旋龙脑高出60%左右,是生产天然冰片的重要原料其药物提取率平均高达0.41%,远远高于其它地方的0.29%,以艾纳香叶为原料提取艾粉制造而成的冰片,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同时,利用提取艾粉和冰片的废料可以生产艾纳香化妆品、卫生护理用品、香皂、牙膏、鼻清爽、香清油喷剂等用品,市场前景广阔。2012年3月,罗甸艾纳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是老年人的养老胜地。罗甸是贵州“长寿之乡”,目前健在百岁老人45名,最大年龄110岁;90—99岁老年人有753名,其中99岁有9名,健康状况“良好”以上的达83.1%;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为7075人。分布在龙坪、沫阳、逢亭、茂井、罗悃等9个乡镇。目前,我县百岁老人占全县总人口比例的13.04∕10万,是省级“长寿之乡”中“长寿指数”最高的区域,超出了“中国长寿之乡”(10/10万)标准。

  (四)具有丰富的水能和矿产资源。罗甸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58.7万千瓦(不含龙滩电站),已建成电站装机24.77万千瓦,在建电站装机21.4万千瓦。硅、玉石、米黄大理石、辉绿岩、水晶等非金属矿产储量大,特别是新发现的罗甸玉,品质可媲美新疆和田玉。硅矿储量达4105万立方米,为推进矿电冶一体化提供了资源保障。米黄、灰蓝木纹、辉绿岩、花斑玉等大理石储量近7亿立方米,特别是米黄大理石可部分替代意大利进口产品。2015年全县预计可生产优质大理石板材250万平方米, 2016年可生产500万平方米。

  (五)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罗甸有贵州高原千岛湖、三叠纪大贵州滩—板庚滩和省级大小井风景名胜区及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中共蛮瓦党支部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的理想胜地。

  (六)贵州南部新的交通枢纽。惠水至罗甸高速今年9月底将通达县城,龙滩电站过船设施将于6月份启动建设,余庆至安龙高速(平塘经罗甸至望谟)8月份实质性开工,力争今年完成罗甸机场立项批复和预可研工作。同时,加快推进永兴铁路(湖南永州至贵州兴义)铁路前期工作。力争到2020年,把罗甸建成全省唯一一个具有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县,成为贵州乃至大西南南下出海、直达东盟的交通枢纽,黔中经济区连接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重要节点,成为推动贵州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城市。
        
           五、历史沿革

  一、民国以前建置

  在罗甸境内始有建置史载于,唐贞观三年(629年)置庄州,下辖乐安县(系今罗甸境内);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定远府,领五州七县,其辖乐安县改称罗博县;明代,今罗甸县隶属广西布政司泗城府西隆州罗博关巡检司;清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二十日,置永丰州,设罗斛州判(今罗甸境内),下辖九甲半,分为六十一亭三屯四村;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五日,罗斛州判改隶定番州,划入贵阳府;光绪六年(1880年)八月改州判为同知;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一日,罗斛同知升为罗斛厅。民国二年(1913年)罗斛厅属黔中道(驻贵阳)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一日,罗斛厅改称罗斛县,设县公署,县知事;民国四年(1915年)废土司、屯、村建制,实行区、团、保、甲制,罗斛县下设七个区;民国六年(1917)四月二十八日,罗斛县属贵阳地方审检厅;民国九年(1920年)废黔中道,罗斛县隶省直管;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月一日,县公署改称县政府,知事改称罗甸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二十八日,罗斛县改称县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二月,县长刘泽民将县政府从老城搬迁至大罗田(今县政府驻地)处建新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罗甸县辖七个区,三十四个联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罗甸县改称隶贵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罗甸县划第七区四个联保归望谟县。同年九月四日,罗甸与望谟两县划定县界;民国三十年(1941年)冬,全县将30个联保合并为20个联保;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三月撤区设署、乡、镇、废联保,全县设一个直辖区,三个区署,瘵原20个联保改为2个镇,18个乡,140个保,1301个甲;民国三十年(1945年)三月,全县政区编划为四个区署,二个镇,十七个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秋,全县又将四个区署调整为二个区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县政区调整为一个区署,2个镇,16个乡,121个保和1032个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置

  1951年3月23日罗甸解放,次日成立罗甸县人民政府,隶属贵阳专区。是年废除保、甲,改设行政村组。此时,全县设6个区,18个乡、镇,121个村。1952年12月改隶贵定专区。1953年3月撤村建置,将18个乡、镇调整为80个乡、镇。1954年6月26日,罗甸县人民政府改称办罗甸县布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5年11月5日,罗甸县布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改称罗甸布依族自治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5月,罗甸改属安顺专区管辖。同年8月8日,罗甸改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同时取消布依族自治县名,更名为罗甸县至今,并将原80个乡、镇调整为50个乡、镇。1958年10月,将50个乡、镇建成18个人民公社。是年12月,撤销区公所,改为以区为单位组成一区一社的6个人民公社。同年12月29日,撤平塘县,将其原管辖的3个公社(区)划归罗甸县管辖。此时罗甸县共辖9个人民公社。1959年2月,以原乡、镇为单位组建生产管理区共78个。1961年8月,恢复平塘县,将其原划过来的三个社(区)回隶平塘县,这时罗甸县所辖6个公社,52个管理区。同年12月恢复6个区公所,将52个管理区建成22个人民公社。1962年11月,重建龙坪镇,此时全县共辖6个区,53个公社,1个乡级镇。1967年3月18日后,各区、公社相继统称革命委员会,同年8月22日罗甸县人民政府改称罗甸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秋全县撤区并社,将原54个公社,镇并为22个公社。1970年全县恢复区级建制,把22个公社调整为51个公社。1979年1月,各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区公所,同年底各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1980年1月恢复罗甸县人民政府,撤销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撤城关公社,建立龙坪镇。撤边阳公社,恢复边阳镇。全县调整后所辖6个区,1个区级镇,49个乡,1个乡级镇,271个村。1990年11月,全县区划调整为26个乡(镇),271个村。2014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乡镇,177个村,3个社区 ,2个居委会。

分享到:

相关阅读

主办单位:罗甸县问题光电旅游局 承办单位:贵州第一旅游网 联系电话:0854-7616355 联系人:【局长】韦祥荣(13765417908)、粟明坤(13765496841)
  • 信息公开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营销合作
  • 旅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