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扶摇直上气势如虹
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独特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共同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但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贵州旅游一直不温不火。2012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开创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贵州旅游也乘上东风,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
国发〔2012〕2号文件赋予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
根据国发〔2012〕2号文件,贵州编制实施《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对全省旅游发展的品牌形象、空间格局、战略举措及其支撑项目进行顶层设计,从思想上、行动上凝聚起发展旅游业的合力,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2015年,贵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把旅游业作为全省转型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确立了“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旅游品牌定位,奋力推动贵州朝着“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前进。
2016年2月,全省加快旅游发展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贵州大抓旅游的时代全面开启,贵州旅游开发的集结号全面吹响,“举全省之力,聚全省之智”的得力举措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2017年,贵州省接待游客7.44亿人次,居全国第二位,实现旅游总收入7100亿元,冲进全国前三;
2018年,贵州省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00多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33.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3%,成为贵州重要支柱产业;
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超11亿人次,位居全国第一,而旅游收入达到了1.2亿元,位居全国第三。
国发〔2012〕2号文件让贵州旅游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为“十四五”期间贵州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春节前夕,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贵州是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在我国旅游发展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国发〔2022〕2号文件出台,贵州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得遇天时。”
贵州省旅游协会副会长、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张晓松也认为,“这对我省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业界一致看好之下,2023年贵州交出旅游业的耀眼“成绩单”——全省接待游客达12.84亿人次,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1.5亿人次;2023年全年,贵州旅游总收入约为1.46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约23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在已披露2023年度旅游业“成绩单”的27个省份和直辖市中,贵州省接客人次及旅游总收入成为“双冠王”。
至此,贵州旅游扶摇直上,一鸣惊人。
地利——天堑变通途串珠成链
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石齿如锯,横锋竖锷,莫可投足”,这是徐霞客对贵州交通状况的形容,这一状况延续了几百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交通发展步入“黄金十年”,一条条公路串联,一座座桥梁架起,一条条隧道贯通,一座座机场竣工。曾经的千山阻隔、天堑难越已成历史,密织的交通网络串起沿路沿桥景点,让“黔”线旅游成为一条“玉带串珠”式的生态之路、旅游之路、发展之路。
交通的日益改善,带来源源不断的旅游流量。
“我是从丽江自驾过来的,因为有亲戚在贵州,所以我们每隔两三年就会来一次。”云南游客张云芬表示,“记得第一次来贵州的时候还是坐绿皮火车从昆明转车过来,十分不便,现在贵州的交通真是太方便了。这次我们自驾去了赤水,看了竹海和赤水大瀑布,真是美极了!”
张云芬提到的竹海和赤水大瀑布位于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黎明村坐拥万亩竹海,背靠壮观的大瀑布,却是过去地处深山、不通公路、发展有心无力的赤水最贫穷山村之一。
现在的黎明村,宽敞的道路铺设在漫山竹海之间,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之后,来旅游的游客也日益增多,村民的荷包随之日渐鼓胀。
黎明村是贵州推动交旅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依托便捷的交通布局、密集的公路路网,贵州以国道、省道为基础,加强各类旅游资源的有效衔接,以公路为线,串联起沿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继建设完成赤水河谷旅游公路、黔西新仁至化屋、铜仁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道、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道等一批旅游公路。其中,湄潭27°茶海之心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十大最美农村路”,黔东南“乡村旅游1号公路”侗乡旅游环线成功入选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快进慢游”成为贵州旅游新亮点。
7月18日,贵州省文旅厅、马蜂窝、北京汽车共同推出“非凡夏日,初见多彩贵州山水画卷”“深入苗乡侗寨,探寻了不起的贵州非遗”“邂逅喀斯特奇貌,聆听黔西南的自然交响”“不一样的遵义,享苗家风情品醉美佳酿”4条自驾旅游线路。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数百位北京汽车车主们陆续从全国各地出发,汇聚于贵州的青山绿水间,沿着高速公路穿越连绵起伏的山峦,开启一场场深入探索贵州自然与文化之美的自驾之旅。
“现在的游客越来越倾向于灵活和深入的旅行体验。贵州有着旖旎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日臻完善的道路网络,正受到越来越多自驾游爱好者的追捧。”马蜂窝公关部总监魏健向记者介绍。
“坐飞机游贵州真是太方便了!”近日,来贵州游玩的陕西游客王女士,结束安顺游之后,乘坐“支支串飞”航班到达荔波。从安顺到荔波原本需要4小时车程,现在乘坐飞机只需要1小时,这让她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感受“地球绿宝石”的独特魅力。“下飞机后就马上有‘小车小团’的司机接机,不仅全程当向导,途中还能采购贵州特色产品,贵州旅游这么好的体验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据了解,贵旅集团与政府、企业、机场、景区全面联动,开启贵州旅游2.0形态—— “支支串飞”和“小车小团”旅游产品围绕贵州优质资源,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各要素,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成为入黔游客实现“快进慢游”和沉浸式体验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一个个空港、一趟趟航班、一辆辆“小车”,如同点点音符,奏响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人和——文化千岛笑迎八方来客
“贵州的美食美景太多了,基本不会踩雷。我一下高铁就直接来了这家网上推荐的烙锅店,给我香迷糊了。”从广西来贵州旅游的钱女士,正在安顺街头一家其貌不扬的烙锅小店里大快朵颐。该店老板告诉记者,“来我家吃饭的客人大多看过美团和大众点评网的推荐,都说我们家服务好。看着客人们吃好玩好,我也很开心。”
小小烙锅走红全网,是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贵州省商务厅副厅长令狐绍辉表示,烙锅承载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民俗风情,体现了贵州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已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
“我专程来榕江看‘村超’,一下高铁就看到很多志愿者,他们很热情地向我介绍足球场线路、当地美食、住宿等,还有免费接送的车辆。”浙江游客石先生满意地说,“球场不仅不用门票,看球的时候,还有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本地人免费分发美食、水果、绿豆汤等,真的太贴心了,下次还来!”
2023年,榕江县共接待游客760.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98亿元,同比增长73.94%。一场足球赛,像一个正能量磁场,传递了快乐、感染了无数人。目前,榕江县已形成“人人争当‘村超’文化品牌参与者、创建者、保护者、荣誉者、受益者”的浓厚氛围。
2016年6月14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通过微博向网友发送《一封来自贵州的邀请函》,“欢迎大家到贵州走一走、看一看,我们在贵州等你。”一经发出便转发无数;2021年3月27日,时任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连发4条推文点赞毕节百里杜鹃、贵安樱花园及贵阳花溪高坡美景,5月28日贵阳数博会期间,华春莹又发推文盛赞贵阳有“中国的隐世之美”;2022年4月22日,时任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发推文点赞沪昆高速清镇至平坝段是“最美的樱花高速公路”,7月15日,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发推文向世界介绍贵州交通的建设之美、技巧之雄、发展之快,7月25日,赵立坚再发推文关注贵阳青云市集夜经济发展情况,8月,汪文斌陆续发推文点赞威宁双龙万寿花田、平塘六硐稻田丰收、加勉梯田美景,介绍贵州独竹漂技艺;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曲《上春山》又给贵州带来一波巨大流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委书记徐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风趣地说,贵州最值得推荐的景区是“黄小西,吃晚饭”,成为两会热词;9月26日至29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发现中国之美·相约贵州村超”系列活动举行,来自阿根廷、克罗地亚、摩洛哥等15个国家的30多名驻华外交官走进贵州多地,感受贵州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并举行了两场“村超”比赛……
“要利用好贵州的独特美景及民族特色,包括近两年‘出圈’的‘村超’‘村BA’等乡村体育赛事,讲好贵州故事,加强贵州与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做好贵州形象的国际传播。”省政协委员、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院长顾雪松表示, “尤其要依托大数据发展提供的新动能,构建立体的、全新的、现代化的数字贵州新形象。”
在全国政协委员、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海洋看来,贵州旅游的井喷还在于全民宣传,“旅游不再只是旅游部门的事,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在协同帮助旅游的发展——这就是贵州旅游发展的‘人和’”。
贵州旅游业取得的成绩和所展露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从长远来看,贵州旅游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考验,这就延伸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在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贵州旅游还能再做些什么?
凤冈县“荼海之心”景区 凤冈县人民政协 供图
“支支串飞”航班 来源:人民网
坝陵河大桥已成为贵州桥旅融合发展的标杆。 省文化和旅游厅 供图
游客在赤水大瀑布景区游玩。 陶 亮 摄
9月28日,驻华外交官们在“村超”足球场上合影留念。 陶 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