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资讯 > 品牌活动 > 正文

【文旅融合看贵州】沐新时代东风——毕节文旅融合走出特别之“道”

日期:2020-07-05 来源:  责任编辑: 0 我要评论0收藏


沐新时代东风

毕节文旅融合走出特别之“道”

 时间:2019-9-26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邹琴

    远在黔西北群山之巅的毕节试验区,是“藏在深闺”待人探寻的神仙之地,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躬逢其盛,我们迎来了文旅的“黄金时代”,毕节迈出铿锵的步伐。
    这是毕节旅游发展史中辉煌的一卷——坚定不移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带动全市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这是毕节脱贫攻坚大棋局中的关键落子——坚定不移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文旅带动脱贫的伟大跨越。
    乘着浩荡的东风,伴着激昂的鼓点,激荡着赶超和跨越的追梦历程——一条又一条道路通天堑;一批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落地建成;一个又一个文化品牌响彻山谷;一个个乡村旅游点孕育而生,一个个文旅扶贫示范竞相迸发。
    毕节荣幸,承继几代中央领导的关怀,几度情牵梦绕,数载扶贫攻坚,激情和梦想,艰难与挑战,在全国脱贫大军中脱颖而出:依托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展存,凸显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探索出一条全国贫困地区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经济与生态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到林茂粮丰花海胜地的减贫奇迹。


(韭菜坪)

    探索·文旅之向:
    以资源为基础,形成文旅发展战略
    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富矿区”,毕节深挖资源,定格局,造景区、建产业,形成了毕节独特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形为体神作魂,文化赋予旅游灵魂,旅游彰显文化神奇。
    毕节,占文化之优。三省通衢,红星闪耀,历史悠悠,人文荟萃,风情浓郁,承载文化传承发展再革新使命;
    毕节,享资源之利。观花,绚烂多姿的百里杜鹃;赏海,贵州屋脊的韭菜花海;探洞,气势恢宏的地下溶洞,还有悟碧波荡漾的高原湿地,静谧广阔的三大连湖,云蒸霞蔚的避暑草原,神秘古老的历史民族文化……
    山水之地与文化资源的碰撞,毕节自持有道。全市秉持挖“矿”的精神挖文化资源,以桥为媒,联姻文化旅游,定格局,造景区、建产业,形成了毕节独特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2019年2月20日,贵州省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挂牌成立,毕节市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落实机构改革,着力推进机构融合,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紧抓国家政策支持契机,探索“多规融合”“多规合一”的规划发展模式,推动“文旅+”城市、田园、农业、林业、体育结合,形成功能协调一致的区域空间结构和“一体化”发展文旅格局;

    围绕打造“一核心、三龙头、六板块、七古城、一走廊”的空间布局,按照“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的要求,重点提升建设以大百里杜鹃、大织金洞、大草海为支点的“三大龙头”核心景区,强化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集聚力。此外,毕节市还将大力实施“文旅+”,创新旅游业态,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风光摄影、养生乡村、养生山庄、森林避暑、湿地吸氧等商品,打造避暑度假休闲产业;
    抢抓国家实施藏羌彝走廊建设契机,以古彝圣地、水西历史、乌撒时代、夜郎(可乐)文化为“核心”,打造以彝族文化为主的民族风情旅游产业;
    以织金洞—织金大峡谷—东风湖—化屋基—高速路桥梁博物馆为带,加快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九洞天、韭菜坪等景区的规划建设,打造奇观探秘寻踪旅游产业;
    加快建设百里杜鹃国际自驾车营地、织金洞自驾车营地、威宁草海生态体验自驾车营地3大示范营地及一批小型自驾车露营地,打造自驾体验畅游之旅,真正让毕节文化旅游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全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贡献旅游产业力量。

    发展·实践之举:

    县县发力 全市文旅业态遍地开花

    毕节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山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县县发力,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上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全市文旅业态遍地开花,全面提升“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形象品牌。
    8月24日至25日,2019年中国·百里杜鹃国际越野跑挑战赛在百里杜鹃举行。赛区彝山花谷、奢香军营大草原、原始杜鹃林带、米底河等多个风光旖旎的景点以及槽门满族村、龙塘彝族村等神秘古朴的少数民族村寨,让参赛者在奔跑中领略到烂漫景色,体验到多彩民族风情。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选手和游客参加。
    这是百里杜鹃旅游景区打造“文体旅”融合的一个举措。站在全市俯瞰,在发展文旅这一条路上,县县有精彩、景区有亮点。
    在织金洞、百里杜鹃等景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游外,一场场非遗文化展演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在金沙县后山镇、赫章县韭菜坪等景区,每年通过举办中国·贵州·金沙全国溯溪大赛、夜郎故里·国际高原山地穿越挑战赛等文化体育赛事,依托本地特色山水资源,走“体旅融合、以体促旅”的发展模式;
    在七星关区鸡鸣三省景区,通过打造“鸡鸣圣地”“雄关漫道”“将军碑林”“红韵苗街”等主题景点,把红色文化旅游与自然生态游、历史文化游等有机结合起来;
    在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平远古镇,精心打造亭台楼阁、灵山秀水、古桥古街,让自然与人文互为融合,依山傍水的“小桥流水人家”轻吟浅唱出精巧的诗韵乡愁,使游客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
    百里杜鹃普底乡、大方县八堡乡、威宁自治县板底乡通过举办彝族年系列活动,让民族文化产品逐渐成为吸引游客和丰富游客体验的重要载体。
    还有以夜郎文化托起全县魅力的赫章县,形成从七星关至县城到可乐的古夜郎文化旅游线、从七星关至平山景区至水塘公园至韭菜坪的自然风光及民族风情旅游线、从七星关至县城到哲庄的红色文化旅游线,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和客商到赫章旅游、开发,逐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以水西文化浮起的“黔西影像”,全县以“水西文化”为核心,打造中国杜鹃花都黔西县城旅游区;以“柳岸水乡”复合型旅游区、乌江源百里画廊上的化屋基苗族文化、观音洞古文化旅游区等为核心景区,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除此之外,每一个县旅游景区还结合自身优势,精心打造各类特色主题民宿、生活创意馆和体验式文创产品等,在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商、养、学、闲、情、奇”,创新旅游模式,转变经营方式,激发游客深度探索的兴趣,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多极发展。
    大方的古彝文化、赫章的夜郎文化、黔西的水西文化、织金的溶洞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文旅业态,引领着乌蒙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文化旅游发展,仅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量就达1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937亿元,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超过30%;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6184.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2.45亿元。

(威宁草海)

    成就·致富之道:

    文旅产业 激活当地美丽经济

    产业为本,文化为魂,旅游为桥,经济为根,脱贫致富才是发展目的。近年来,毕节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全心全力下一盘“文旅脱贫”的大棋,棋局之间,净是活跃的创造、升腾的希望。
    “这茶味道很特别,品尝过后,回味甘甜。”
    “这茶具更有意思,造型特别……”
    在2018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上的文创扶贫展区,来自威宁自治县的乌撒烤茶受到了很多参观者的关注。据了解,毕节市19家企业、50件作品、18名能工巧匠及12个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参展参会。
    “我们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样好的生意。更让我们惊喜的是,有商家来找我们洽谈,要做我们的代理。”在民博会现场,毕节彝姑娘特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周海燕告诉记者。
    当天,是民博会开展的第二天,毕节参展企业频频传来喜讯——乌撒烤茶、大方漆器、“彝姑娘”系列产品、“老黄哥”豆制品等具有毕节本土文化特色的产品畅销,参展商家与省内外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在文创展示区,毕节参展的阳明古琴、大方漆器、花神雕塑等精品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还有观众拨打展台旁的电话,咨询工艺、价格等,欲淘到心仪的宝贝。
    在能工巧匠选拔大赛现场,毕节参赛选手陈绍江雕刻的作品《富甲一方》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这件作品乍一看像一块煤炭,仔细看,上面雕刻的甲壳虫,似乎在黑石上寻觅什么宝贝,精致又栩栩如生。“这不是煤炭,它是在纳雍总溪河找到的一块石英质玉。这件作品取名为‘富甲一方’,是希望毕节老百姓都过上富裕的日子。”见参观者一脸疑惑,陈绍江一边雕琢,一边介绍。
    据毕节市政府参展的相关领导介绍,本届民博会对于毕节来说意义深远,它更加深入地挖掘了毕节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让毕节文创旅游产品走出贵州,激发当地人们的积极性,助推脱贫攻坚。
    文旅扶贫除了在文创下功夫,毕节也注重打造乡村旅游带动扶贫事业。
    大方县木寨村,以“灵山秀水·养生木寨”为旅游文化品牌,是毕节旅游扶贫的典型模板。2018年接待游客35000余人次,462个农家客栈床位供不应求,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万元,木寨社区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4080元增加到10000以上元。
    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机遇,引进贵州沐之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贵州冰祥乡村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木寨社区乡村旅游产业,同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打造文旅产品,推行“宁可一人来千次,不要千人来一次”的服务理念,狠抓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并成功申报为“印象木寨3A级景区”。
    大方县鼎新乡连续两届举办乡村旅游节,通过对民族文化节庆的举办,引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纳雍库东关乡通过种植樱桃发展旅游业,形成樱桃花观赏、鲜果采摘、农事体验的精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直接带动39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威宁县板底乡雄英村利用高原气候优势,打造万亩荞花(籽)基地,成片种植、打造景观、制作商品,仅2017年就帮助326人脱贫;
    威宁黔韵紫海景区将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吸收当地贫困户就业,有效带动2500余名贫困户脱贫……发展乡村旅游的形式各异,究其成果却是一致的——助推脱贫。
    “我们将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甲级乡村旅游村寨、五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精品级乡村旅游客栈,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产业支撑。”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集智说到。
    截至目前,毕节市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在脱贫攻坚上的积极作用,以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为突破,积极探索景区带动模式、产业融合模式、特色村寨模式。全市共评定69个乡村旅游企业,其中,2个甲级旅游村寨、2个乙级旅游村寨、3个标准级旅游村寨;4家四星级旅游经营户、51家三星级旅游经营户;2家优品级乡村旅游客栈、4家标准级乡村旅游客栈。
    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全市有34个村通过旅游业带动脱贫,旅游业带动脱贫率达30%以上;2017年,全市共有946个村纳入贵州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旅游业带动6.98万贫困人口受益;2018年,全市旅游业计划带动7.12万贫困人口脱贫。旅游产业带动群众脱贫的效能与日俱增。

(织金洞)

下一篇:最后一页
多彩图文更多>>

酷游贵州

手机端

黔行小程序

旅游专题策划
阅读排行榜